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主任医师 陈自佳
为传承岐黄薪火,弘扬中医智慧,即日起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【铭科领航・儿科】系列内容。
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儿科抽动症、多动症领域,精研辩证理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,以近50年临床经验与学术积淀,守护万千患儿的成长健康。
本系列将汇集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潜心总结儿科疾病科普知识,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临证感悟,记录从"扶土抑木"理论到辨证施治的临床实践之路。
误解一:只是孩子调皮捣蛋,故意做怪动作
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,第一反应是孩子在调皮,故意做这些动作引起关注,甚至会严厉批评。实际上,抽动障碍患儿的这些抽动行为是不自主的,他们无法控制,并非故意为之。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、遗传等生理因素,导致孩子出现这些不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和发声。如果家长一味指责,不仅不能改善症状,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,使抽动症状恶化。
展开剩余43%误解二:症状消失就是病好了,不用再管
抽动障碍的症状具有波动性,时轻时重,有时孩子的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或消失一段时间。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已经完全治愈。在一些诱因下,如学习压力增大、睡眠不足、情绪波动,症状很可能再次出现。如果家长误以为孩子已经痊愈而停止治疗或放松干预,病情容易反复,甚至加重。因此,即使症状消失,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,定期复诊,进行巩固治疗和观察。
误解三:药物治疗副作用大,不能给孩子用
部分家长担心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会产生副作用,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因此抗拒用药。虽然药物确实存在一定副作用,如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嗜睡、食欲改变等,但对于重度抽动障碍患儿,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关键手段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,密切监测孩子的身体反应,根据病情调整剂量,既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,又能将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。相比疾病本身对孩子造成的危害,规范的药物治疗利大于弊。如果孩子是轻中度抽动障碍,可以先口服中药,配合推拿、耳穴压豆、揿针、针灸等治疗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资质,配资平台股票开户,配资炒股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